|
“用一部手机就能管好大棚”——长治襄垣县深化校地合作赋能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09-19
立秋时节,走进长治市襄垣县虒亭镇源生有机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智慧设施农业园区香瓜种植大棚,瓜果的香甜混着泥土的清新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基地技术员杨立刚正在检查作物长势。只见他拿着手机,指尖在上面轻轻一点,能实时查看到各个香瓜棚内的农事信息,棚内所有环境指数,包括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值、光照等都会呈现在屏幕上……这一颗颗又甜又脆的香瓜身后,是襄垣县深化校地合作,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在襄垣县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赋能带动农业发展的喜人成果。 杨立刚介绍,原来管理大棚主要使用传统玻璃温度计,依靠人工抄表的方式监测湿度和温度。有时候凌晨一点也需要到大棚里记录数据,效果也不好,病虫害还很多。现在使用南开大学电光学院孙桂玲教授团队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功耗全天候无线农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系统,省去了很多麻烦。用一部手机就可以管理好大棚,不管你在家还是在千里之外,通过手机上的APP就能随时查看数据。土壤渴不渴?蔬菜热不热?光照足不足?这些原本只能凭经验判断的事,有了现代科技的加持,变得尽在掌握。 同样受益于这项信息监测系统的,还有王桥镇米坪村的樱桃种植和大棚种植。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郭爱斌告诉记者,自从用上这套系统后,通过手机就能看到大棚内温度、光照强度等实时情况,还能及时收到突发灾害的预警提示等,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据了解,2023年以来,南开大学电光学院在襄垣县建设了1个县级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电光学院——襄垣县工作站,又分别在虒亭镇西底村、下良镇上良村、王桥镇米坪村、善福镇韩村建设了分工作站。工作站从学校、校友、地方等多维度协调整合资源,通过承接南开大学“师生四同”实践队在乡村一线开展实践项目,重点开展智慧农业发展、区域环境规划与建设等方面工作,进一步提升县域农业产业品质,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在襄转化。 与南开大学共建工作站,是襄垣县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贯彻省、市委“深化省校合作、共建12大基地”的具体行动,是襄垣县同南开大学开展校地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为更好地研发监测系统,南开大学电光学院孙桂玲教授团队多次来襄垣县开展实地调研。她告诉记者,只有走进田间地头才能发现真问题,才能了解到农户在种植环节的痛点与实际需求,才能更好地迭代出在线监测系统服务当地群众。 经过多轮实地考察与反复论证,孙桂玲教授团队设计出一套完善的闭环现代化智慧农业建设方案,并将智能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系统实验室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功耗全天候无线农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系统无偿提供给当地农户使用,让智能化科技在泥土地里“大显身手”,带动了襄垣县草莓、樱桃和香菇等特色农业产业稳步发展,真正实现以“南开智慧”惠襄富民。 不只是出方案、送设备,师生们还在工作站开设“小课堂”,手把手教会村民们使用设备,在手机上从多个维度查看和分析农作物生长环境信息。“看到我们的成果能给老乡们带来这么大的帮助,我特别开心。”团队成员、电光学院2023级电子信息类特色班本科生钟骐骏说。(霍卫星) 责任编辑:刘政阳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北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